友善之义
友善,辞海释为交好。友善的本义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要求以友爱、善良之心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
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并产生了道德,而道德追求的根本价值就是“善”。友善就源于人们对“善”的追求,它一定意义上就是“善”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他认为,只有为善的友爱才是能够稳定和持久的,才值得人们去追求。在我国道德传统中,“友善”也体现出同样的含义。
友善之重
友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拥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人,如果对于他人没有友爱善良的态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的更高的道德境界的追求,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以相互的良善友爱为基础和起点的,是从友善中引申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之所以高贵,人之所以有尊严,不仅在于人的潜能和能力,而且更在于人性的善良和对道德的追求。越是在困难的处境中,越是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下,一个人对善良和友爱的秉持,就越显得可贵,就越能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友善是一个人立身和发展的根基。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与人为善,都是以善为原则来帮助成就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友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与价值支撑。个人的友善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调解社会心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
我们必须要树立起友善这样的道德价值共识,用一种向上的力量将人拉高,使其挺立,使正气压倒歪风。这种友善,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虚幻的愿景!
友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人们在社会中共同生活,难免有利益的纠葛、个性的差异、意见的分歧,这就需要相互体谅和关照。友善就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温暖。假如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善意和友爱,甚至充满着猜忌、算计、伤害,那么即使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人们也不会有高品质的社会生活,从而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以说,没有友善,就没有社会和谐,更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友善之殇
近些年来,我们社会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冷漠、冷血的事情,残酷、残忍的事情。老人倒地不敢扶,小孩子被车轧伤无人救,已非个别现象,至于因为钱财而导致夫妻反目、兄弟失和、亲人形同陌路,甚至对簿公堂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所有的这一切,都令人唏嘘不已。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中国人究竟怎么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警醒、反思,都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回归善良,回归友爱。
与人友善
尤其需要指明的是,在友善的价值理念中包含着“爱”的伦理要求。爱是人类的一种最重要的感情,也是最为美好的感情。它融汇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活变得美好。比如,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还有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爱,等等,都放射着圣洁的光辉。以前,我们主流话语中对“爱”讲得不多,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我们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而在那血与火的岁月里,在生与死的搏杀中,“爱”的叮咛是很苍白的。那个时代,我们对人民的爱(而且是大爱)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对人民压迫者的恨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而在革命成功之后,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声呼唤人间的爱,大力倡导善良和友爱的伦理道德,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善良、友爱的社会。
与人友善,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说,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其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换位思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与人友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与人友善,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名言警句
●宽恕人家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莎士比亚
●别骄傲,别怀恨,别不肯原谅人。——狄更斯
●仁慈的气息永远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标记。——巴尔扎克
●要知道,爱找别人阴暗面的人,自己也常常失掉光芒。——高尔基
●人如果没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高尔基
●良心的法则常常与经典上的法则不同。——泰戈尔
有关友善的故事
故事一: “六尺巷”的由来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 六尺巷牌坊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